[徐州市]博爱青春│急救知识进乡村 青春力量护成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6日来源:事业发展部
近日,徐州工程学院“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来到江苏省邳州市土山镇,为学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课程。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以“急救行动-骨折固定术”为主题,讲述疏通河道时小伙子骨折,林大夫进行固定的故事,生动引出骨折固定在生活中的关键价值。在大屏幕中,上臂骨折固定法、前臂骨折固定法等多种骨折固定方式的示意图清晰呈现,志愿者们依靠图示,详细地为孩子们讲解了前臂骨折三角巾包扎现场固定方法。志愿者从三角巾精准放置在受伤肢体合适位置,到用绷带缠绕时的力度和松紧把控,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进行慢动作演示,并同步详细解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急救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指导结束后,志愿者鼓励孩子们上台演示。现场气氛热烈,十余名孩子主动上台展示。在志愿者们一对一的指导下,仅经过了2至3次练习,便可独自完成包扎。让自我保护与救助他人的能力在实操中悄然提升。
经过第一轮的授课,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了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了乡村医疗资源的匮乏与不足。当突发意外发生时,偏远地区的120急救车往往难以在黄金时间内抵达。我国每年超50万例心源性猝死案例中,因急救知识匮乏导致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遗憾。而心脏骤停后的0到4分钟被称为“黄金救援时间”:1分钟内开展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率可达90;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便下降7到10,4分钟后骤降至60,10分钟后仅存10的生机。对乡村孩子而言,掌握这项技能,相当于为生命抢夺“关键窗口期”。为了让知识更便于孩子们理解,志愿者们引用苏轼治水的典故,借机引入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在介绍完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后,志愿者邀请一位孩子上台扮演“患者”,以边实操边讲解的方式,指导孩子们了解按压位置、按压频率、按压方式等急救要点。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严谨的实践指导,切实提升了孩子们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强化了其应急防护意识。
完成骨折固定术教学后,志愿者们紧接着展开了伤口包扎的专题教学。活动以 “小伤口,大防护” 为切入点,通过讲述 “登山时被树枝划伤后因处理不当引发感染” 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及时正确包扎伤口的重要性。
在包扎环节,两位志愿者走上台前演示了绷带螺旋包扎的操作:“绷带绕第一圈后要压住开头的一角,第二圈开始慢慢向上缠绕,每一圈都要压住前一圈的三分之一,这样才不会松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孩子们两人一组,一人扮演 “伤者”,一人进行包扎练习。 志愿者们穿梭在各组之间,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经过反复练习,不少孩子已经能熟练完成不同部位的包扎,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徐州工程学院“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队此次教学活动,不仅为土山镇的孩子们种下了守护生命的种子,更折射出高校志愿服务与乡村需求的深度衔接。志愿者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实用的急救技能教学,让乡村孩子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他人,为生命安全筑起一道 “青春防线”。
徐州工程学院“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填补了乡村急救教育的空白,用专业与耐心点燃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的勇气。未来,支教团将持续深耕乡村公益教育,把急救知识普及作为长期课题,联动更多社会力量,让 “青春防线” 延伸至更多乡村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危急时刻握住生命的 “救生索”,让急救的光芒照亮乡村的每一寸土地,让苏韵文化中 “守望相助” 的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实践中不断传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