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人道百年——艰难前行的常州分会(1921-1937)
发表时间:2021年02月23日来源:未知
今年是常州市红十字会正式建会100周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整理百年来常州红会历史资料,合集为《人道百年》。
早期红十字分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很多工作系被动开展,只有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才开会商议,拿出对策,危机解除后,即停止工作,处于休眠状态。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常州分会却是另一番景象,分会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规定的“战时救护伤病,平时赈灾施疗”的事业原则,分会上下,无论是德高望重的会领导,还是普通职员,都尽职尽责,把红十字工作当成一种事业来做,做了大量有益地方的工作。本文简单介绍一下。
一、按时换届改选
1921年9月16日,常州红十字会首任会长屠寄先生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分会按照总会规章,提前召开会议,公推龚承祖任会长,李涤云任资产委员。次年4月22日,分会遵照总会章程“每年改选议事会三分之一,每三年改选职员一次,议事员由会员大会选举,职员由议事会选举”的规定,分会在福音医院召开议事会,选举正副议长,会长龚瑞蓂、理事长王白完监督,朱稚竹当选为正议长,恽汉辅当选副议长。1923年3月31日,分会召开议事会,改选议事员,吴师召、谈恂之、俞德霖、屠心矩四人当选为议事员。1924年3月,分会第一届职员任满,适逢江浙战起,未能及时改选。至11月,龚瑞蓂会长、王完白理事长等全体职员向议事会辞职。议事会挽留无效,鉴于当时会员已达三四百人之多,分会只好组建临时办事机构,推选会长伍琢初,理事长徐化吾,资产委员谈恂之,理事刘尧性、李涤云、屠友梅,并移会址于教育局。
1925年11月1日,分会召开会员大会,到会会员200多人,会议正式改选伍琢初、赵颂平为正、副会长,徐化吾为理事长。卢锦堂、李复稔、刘节生、赵颂平、史企望、刘程远、夏宗棠、朱秀齐、刘尧性、汪子传、许顺康、张佩坤、周志靖、龙瑞冀、吴翼平、王完白、郭晓溪等十七当选议事员。1926年11月1日,再次召开会员大会,改选三分之一议事员,刘尧性、郭晓溪、吴儆张、屠葆孙、林锦泰、张君柔、周李萍、黄定翰八人当选。以后每年11月照常召开会议,成为定例,直至抗战爆发才停止选举。
1927年11月15日,分会在北岸召开议事员会议,因原会址营田庙为米业集议场所,不利于开展工作,遂迁至东横街平民工厂内。1928年11月7日,分会在北岸召开议事员会议,到会17人。会上改选职员,改选结果:赵颂平为正会长,张佩坤为副会长,徐化吾为理事长。伍琢初为正议长,郭次汾为副议长。当年因会费久罄,捐款难募,经武进县政府批准,每年补助分会200元,编入地方预算,归公款公产处慈善项下支付。12月,原第三任会长伍琢初突发中风而去世。伍会长临终时捐资银洋5000元建南直街桥,邑人以其名“琢初”为桥名,武进冯嘉锡有《琢初桥记》记之。
1929年初,徐化吾理事长病故。4月12日,分会在小营前胡宅开会,补选理事长,郁景溪被选为理事长。1931年11月6日,分会召开议事员会议,改选议事员。同月15日,本会各职员三年任满,开会改选。改选后的正、副理事长郭次汾、郁景溪向大会辞职,遗缺照章由王完白、高克仁递补。1932年,王完白辞职,前往上海。1934年11月10日,分会在县商会举行选举大会,选举赵颂平为正会长,刘尧性为副会长,谈恂之为理事长,俞泽民为正议长,李复稔为副议长。
二、参与战争救护
自1921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十六年间,战争频仍,大的战争主要有江浙战争、联奉战争、北伐战争,在这几次战争中,常州分会都提前准备,积极应对,做出了较大贡献,下面分别介绍。
1、江浙战争
早在“齐卢之战”爆发一年前(1923年12月),常州分会就开始关注江浙时局了。大家意识到“江浙问题,风声日紧,吾常东南两方均为重要之地,无论是否成为事实,本会不能不未雨绸缪。”分会遂在福音医院开会专门商议救护办法,并两次致函总会请求指示。总会复函说:“江浙大局,经两者绅商奔走调停,为弭兵之运动,目前当不至于干戈相见。吾辈办理慈善事业,不偏不倚,亦只得沉机观变,静以待之。”尽管总会没有给出具体意见,但基本认可了常州分会尽早筹备救护的主张。
由于准备充分,1924年9月,第一次江浙战争爆发后,常州分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设立伤兵诊疗办事处。办事处设在武进医院内,同时又在城乡主要区乡(贫儿院、常州会馆)设伤兵诊所9处,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诊治伤兵1000余人次,其中,在第五中学医治伤兵80余人,在武进医院医治50余人。二是设立救济妇孺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分会会长龚瑞蓂家中,同时又在学校、工厂、城镇等地,设妇孺救济院52处,以救济丧失抚养与生活能力的妇女婴儿。战争前夕,龚瑞蓂会长、王完白理事长就积极与城内各校校长接洽,先后在常州女子职业学校、常州女子师范学校等处设立妇孺收容所。战争爆发后,士兵常骚扰收容所,分会又与驻军长官进行沟通,请求保护。三是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分会紧急组织救护队、调查队、输送队、掩埋队,开赴江阴、宜兴、昆山等地,共掩埋死亡士兵200多人。战事结束后,江阴分会还专门来函致谢。而在宜兴方面,由于战事并不十分剧烈,救治伤兵较少。
以上三件工作中,尤其以伤病救治最为重要。分会专门委托武进医院负责收容伤兵事宜,不惜财力,凡重伤士兵先用X光检查,然后施行手术,当时医院忙碌程度为建院以来所未有。自开战之日起至停战之日止,40多天中,该院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次,门诊伤兵1000余人次,费用的大部分由分会承担。
1925年1月,第二次江浙战争爆发。在常州、无锡、苏州的交战中,齐军溃败,退至江阴。为了协助江阴分会,常州分会又在申港、西石桥一带,救治受伤官兵、百姓一百余人,掩埋20余人。同年11月,分会召集会员200余人开会,徐化吾理事长报告说:“去年江浙战事,本会一方救护,一方设法掩埋,救护伤兵三四百人,掩埋亡兵二百余人,当时救护分为两处,除武进医院外,又在第一高小等处作为分院,始能容纳。惟枪伤者必用爱克司光线照治,幸武进医院有此器具,始能疗治。每伤兵一人,每日约须七八角费用,然较苏州等处所费尚少,以医生均尽义务之故。掩埋队则掩埋亡兵,备尝困难。至设妇孺救济院,用款尚少。”对于人力财力极为有限的分会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2、联奉战争
1925年11月,孙传芳的部队北上,与山东张宗昌南下的部队交锋于津浦线上,决战于徐淮之间,孙军大胜,北进至山东边境。交战双方死伤甚多,沿线百姓苦不堪言。又值严冬季节,急需赈济。12月初,分会召开职员会议,一面派员赴灾区实地调查,一面筹集善款赈济灾民,除登报募捐外,还请分会职员及会员劝募,以50元为最少数,共捐启100份,募集银元近万元。
12月底,分会理事长徐化吾,偕同会员刘耐齐等人,携带现款,赴宿州散放赈济。这次放赈活动主要沿津浦路展开,自固镇至夹沟,共计一百余里。所到之处“死兵遍野,灾民惨苦,大有目不忍睹之概。”放赈的内容主要包括“放银”和“放衣”两种。其中放银办法是分灾户为“善、与、人、同”四字,“善”字一元,“与”字两元,“人”字三元,“同”字四元。放衣办法是分“上下全”三字,“上”字为棉衣一件,“下”字为棉裤一条,“全”字为棉衣裤一套。此次放赈活动共计放银七千元,棉衣裤一千件。这次放赈共持续了10天,次年1月7日,放赈队全体成员顺利返回常州。
除了放赈之外,徐化吾理事长鉴于“沿津浦路线,尸体未经深埋,而为野兽所食者,不可胜计。”于是动员分会职员,重新覆以泥土,共筑坟158个。放赈队本来还打算深入到更远一些的地方开展放赈救助,考虑到附近绑匪甚多,携带现款可能被劫,所以没有前往。在沿火车线各地散放,约经十日始竣。
3、北伐战争
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外省来常难民逐渐增多。10月,东郊红十字会决定在东门广益第二纱厂、北门临清公馆、城内育婴堂及女子师范学校等5处设难民收容所。1927年3月15日,随着北洋军阀的节节败退,战事逐渐逼近常州,常州分会召集议事员在青果巷赵颂平家开会,筹商救护事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向总会请求医药支援;2、报告函请各军事长官,给示保护;3、报告函请运输周司令,准予火车免费运送难民;4、议决设立救济院十处,经费由各主任承担;5、推赵颂平为主任,与武进医院接洽疗治伤兵。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常州分会共设立了19个救济院,超出了当时预定的10个。武进医院共接受伤兵数百人,治愈数十人,遣送归队。未治愈者,转送上海医治。
三、注重卫生防疫
1922年起,常州分会依托福音医院,开展免费注射防疫针业务,并坚持数年,数量不是很多。1923年夏,由福音医院院长王完白、县知事姚绍枝发起,约集红十字分会、警察局、教育局、商会、农会等8个团体联合成立常州卫生会,办理公众卫生事业,姚绍枝任会长(1926年改选县知事岑郊麟为会长),王完白任副会长。下设宣传、执行、纠察3部。分别经办收毁蝇蛆、灭除蚊种、掩埋死畜、击毙疯犬、取缔坑厕、改良运粪、挑除垃圾、清洁河流、禁售不洁冰水、检查摊售食物及腐烂鱼肉、义务纠察、卫生宣传等12项公共卫生事业。
1925年春,常州分会还专门成立了种痘局,施种牛痘,防治天花。当年11月,常州时疫严重,分会挑起疫病防治的重任。首先在武进医院开设红十字时疫诊疗室,注射预防针,治疗染疫患者。从此,分会每年春季的工作重点为施种牛痘,预防天花,夏季的工作重点为注射防疫针。
1926年8月,长三角地区霍乱盛行,常州由于重视环境卫生工作,措施得力,故疫情最轻。分会还筹款购买了十滴水、痧药水、卧龙丹等防疫药品,施送贫民患者,并布告市民:“暑天防疫药品已购送各警区,由岗警随身携带,遇有患疫者,即给药随服,重者至武进医院红十字时疫医疗病室治疗。”并请各警区检查市售食物,凡腐败者不准入市。
1927年7月,分会伍琢初会长、徐化吾理事长,邀集职员在县学旁史氏意园召开大会,决定13日开始在崇法寺注射防疫针,分会还特邀屠友梅医师为主任,专门负责此项工作。1928年夏,分会与市政局共同办理施种牛痘,经费各半分担,地点在市政局,由屠友梅医师主持,每号收号金二角,遇贫寒者,免费送针。另外,分会还与市政局联合为贫民时疫患者进行针药治疗。
1929年7月,为预防霍乱等疫病流行,分会开展夏季防疫工作,请医师公会派员轮值主持,免费为居民注射霍乱预防针,分送十滴水。同时,因时疫流行,总会还特派救疫队总队长王培元率李耐霜、徐祖荫等来常,随带治疗药品、器械。一个多月中,共门诊1032人,住院治疗216人,患真性虎烈拉而进行盐水注射者58人。9月14日,《申报》为此专门刊登了题为《常州救疫队成绩报告》的通讯。
1934年,分会与武进救济院所属施诊所联合举办诊所,为贫民诊治疾病。自7月16日至9月25日,历时两月余,共诊治1328人次,堂孩302人次。
四、开展赈灾工作
1921年7月,江苏普发大水。受灾52县中,尤以常州等地为重。7月中旬,长江下游沿岸遭水灾,“不特圩岸冲破,十占八九,甚且江水高过圩岸,泛滥全地。”分会到各地巡视,组织义渡、义诊,表现尤为突出。王完白理事长亲赴灾区调查,乘小轮船从小河出荫沙口,往长江下游视察。9月,分会组织救护队,赴灾区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药品、器材均由分会会员协力筹募,总会补助药品1箱,医疗事宜由常州福音医院医士和职员担任。由于“荫沙为出长江之要口,上下游沙洲各地往来最便”,分会遂借荫沙义渡局房屋设立定期放诊所,“自中秋起,每逢三八两期,队员即在该局送诊给药。”分会前后治愈了许多灾民,扬州、泰州、泰兴、丹徒、丹阳、镇江、江阴等地都有灾民前来接受诊治,为数甚众。灾民得此恩惠,“皆颂声载道。”分会开展灾疫预防工作,为武进县公署和沙洲灾赈事务所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后被当作典型呈报省署备案。
当年12月下旬,总会理事长庄录致函常州沙洲灾赈公所伍琢初:“今年吾邑沙洲水灾,值此暮冬,遗黎冻馁交迫,良堪悯念。兹由本会筹拨现洋五百元,棉衣二百件,即乞核收散放。棉衣已交中国运输公司带常,迳送贵公所。现款由上海银行汇上,并望制给收据,寄交本会为盼。”
1922年夏,浙江沿海风灾,分会募捐以助。1923年9月,日本大地震,常州分会开展募捐活动,有妇女、儿童以首饰、饼饵之资,捐作赈款。由于常州分会在救援日本大地震中成绩较为突出,分会理事长王完白还获得总会的嘉奖。
五、成立救火救护队
常州早期的消防,有“水龙会”等民间松散组织肩挑、手提、取火灭火。后来钱业公会、商业行会等单独捐资,创办“洋龙”救火会,但他们只管本行业的火灾。1920年,大庙弄、北大街24家商铺被特大火灾烧毁,工商界认识到依靠零星薄弱的救灾组织根本起不了作用。县商会决定创办救灾联合会应对火灾,会长由商会会长兼任,日常开支由所在地段工商户摊派。
1922年冬,常州分会龚承祖会长、王完白理事长鉴于本邑“迭遭火灾,救火员及灾场上人,时多受伤。因而致死者亦屡有所闻,殊堪悯惜。”筹建了一支救火医疗队,并参加火灾救护,成绩颇佳。1923年4月14日,常州分会正式成立救火医疗队,“一逢失火,即出发救护伤人,一概不收费用。”火灾医疗队的设立为罹灾伤员的救治提供了保证。每逢火警,无间日夜,不避风雨,立即赶赴火场施救,所有队员皆由福音医院职员担任,纯尽义务。
六、征集红十字会员
1934年,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号召和组织下,为“在战时、平时对于救护、赈灾、治疗、卫生等事业加以扩充,务使全国的同胞都得到安全的保障”,自3月1日至9月30日,历时半年的征求会员运动首次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据《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征求会员成绩报告》显示,常州分会共征得488元,一元为一分。后来,分会将其中的一半作为会费缴纳给总会,一半留作会务经费。
常州分会自1921年正式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历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和领导人的更替都能查到资料,这在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当然,常州分会所做的工作,远远不止以上六个方面,一则限于资料的缺失,二则限于篇幅,只好挂一漏万,简要列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