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常州] 人道百年——战争洗礼的常州分会

发表时间:2021年02月18日来源:未知

今年是常州市红十字会正式建会100周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整理百年来常州红会历史资料,合集为《人道百年》。

  众所周知,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没有战争,也就没有红十字事业的在中国的兴起。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红十字会的卓越工作,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孙中山特别肯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期间所起的作用,他说:“查民国军兴以来,各战地将士赴义捐躯,伤亡不鲜,均赖红十字会救护、掩埋,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文实德之。” 副总统黎元洪也说:“此次民军起义,东西南各省,均设立分会五十余处,所费不资,其功甚巨。如此热心慈善事业,似不可不特别表彰。揭诸报章,以资提倡。”常州分会自1921年成立以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十六年间,战争频仍,大的战争主要有江浙战争、联奉战争、北伐战争和“一·二八”事变,在这几次战争中,常州分会都提前准备,积极应对,做出了较大贡献,下面分别介绍。

  一、江浙战争  早在“齐卢之战”爆发一年前(1923年12月),常州分会就开始关注江浙时局了。大家意识到“江浙问题,风声日紧,吾常东南两方均为重要之地,无论是否成为事实,本会不能不未雨绸缪。”分会遂在福音医院开会专门商议救护办法,并两次致函总会请求指示。总会复函说:“江浙大局,经两者绅商奔走调停,为弭兵之运动,目前当不至于干戈相见。吾辈办理慈善事业,不偏不倚,亦只得沉机观变,静以待之。”尽管总会没有给出具体意见,但基本认可了常州分会尽早筹备救护的主张。

 

  由于准备充分,1924年9月,第一次江浙战争爆发后,常州分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设立伤兵诊疗办事处。办事处设在武进医院内,同时又在城乡主要区乡(贫儿院、常州会馆)设伤兵诊所9处,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诊治伤兵1000余人次,其中,在第五中学医治伤兵80余人,在武进医院医治50余人。二是设立救济妇孺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分会第二任会长龚承祖家中,同时又在学校、工厂、城镇等地,设妇孺救济院52处,以救济丧失抚养与生活能力的妇女婴儿。战争前夕,龚承祖会长、王完白理事就积极与城内各校校长接洽,先后在常州女子职业学校、常州女子师范学校等处设立妇孺收容所。战争爆发后,士兵常骚扰收容所,分会又与驻军长官进行沟通,请求保护。三是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分会紧急组织救护队、调查队、输送队、掩埋队,开赴江阴、宜兴、昆山等地,共掩埋死亡士兵200多人。战事结束后,江阴分会还专门来函致谢。而在宜兴方面,由于战事并不十分剧烈,救治伤兵较少。

  以上三件工作中,尤其以伤病救治最为重要。分会专门委托武进医院负责收容伤兵事宜,不惜财力,凡重伤士兵先用X光检查,然后施行手术,当时医院忙碌程度为建院以来所未有。自开战之日起至停战之日止,40多天中,该院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次,门诊伤兵1000余人次,费用的大部分由分会承担。

  1925年1月,第二次江浙战争爆发。在常州、无锡、苏州的交战中,齐军溃败,退至江阴。为了协助江阴分会,常州分会又在申港、西石桥一带,救治受伤官兵、百姓一百余人,掩埋20余人。同年11月,分会召集会员200余人开会,徐化吾理事长报告说:“去年江浙战事,本会一方救护,一方设法掩埋,纷救护伤兵三四百人,掩埋亡兵二百余人,当时救护分为两处,除武进医院外,又在第一高小等处作为分院,始能容纳。惟枪伤者必用爱克司光线照治,幸武进医院有此器具,始能疗治。每伤兵一人,每日约须七八角费用,然较苏州等处所费尚少,以医生均尽义务之故。掩埋队则掩埋亡兵,备尝困难。至设妇孺救济院,用款尚少。”对于人力财力极为有限的分会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二、联奉战争  1925年11月,孙传芳的部队北上,与山东张宗昌南下的部队交锋于津浦线上,决战于徐淮之间,孙军大胜,北进至山东边境。交战双方死伤甚多,沿线百姓苦不堪言。又值严冬季节,急需赈济。12月初,分会召开职员会议,一面派员赴灾区实地调查,一面筹集善款赈济灾民,除登报募捐外,还请分会职员及会员劝募,以50元为最少数,共捐启100份,募集银元近万元。

 

  12月底,分会理事长徐化吾,偕同会员刘耐齐等人,携带现款,赴宿州散放赈济。这次放赈活动主要沿津浦路展开,自固镇至夹沟,共计一百余里。所到之处“死兵遍野,灾民惨苦,大有目不忍睹之概。”放赈的内容主要包括“放银”和“放衣”两种。其中放银办法是分灾户为“善、与、人、同”四字,“善”字一元,“与”字两元,“人”字三元,“同”字四元。放衣办法是分“上下全”三字,“上”字为棉衣一件,“下”字为棉裤一条,“全”字为棉衣裤一套。此次放赈活动共计放银七千元,棉衣裤一千件。这次放赈共持续了10天,次年1月7日,放赈队全体成员顺利返回常州。

  除了放赈之外,徐化吾理事长鉴于“沿津浦路线,尸体未经深埋,而为野兽所食者,不可胜计。”于是动员分会职员,重新覆以泥土,共筑坟158个。放赈队本来还打算深入到更远一些的地方开展放赈救助,考虑到附近绑匪甚多,携带现款可能被劫,所以没有前往。在沿火车线各地散放,约经十日始竣。

  三、北伐战争  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外省来常难民逐渐增多。10月,东郊红十字会决定在东门广益第二纱厂、北门临清公馆、城内育婴堂及女子师范学校等5处设难民收容所。1927年3月15日,随着北洋军阀的节节败退,战事逐渐逼近常州,常州分会召集议事员在青果巷赵颂平家开会,筹商救护事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向总会请求医药支援;

  2、报告函请各军事长官,给示保护;

  3、报告函请运输周司令,准予火车免费运送难民;

  4、议决设立救济院十处,经费由各主任承担;

  5、推赵颂平为主任,与武进医院接洽疗治伤兵。

  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常州分会共设立了19个救济院,超出了当时预定的10个。武进医院共接受伤兵数百人,治愈数十人,遣送归队。未治愈者,转送上海医治。

常州分会设立的19处妇孺救济院

 

救济院名称

地      址

第一妇孺救济院

  常州第五中学

第二妇孺救济院

  常州老城隍庙内

第三妇孺救济院

  常州恺乐堂内

第四妇孺救济院

  常州东吴十二校内

第五妇孺救济院

  常州育德女校内

第六妇孺救济院

  常州崇真女校内

第七妇孺救济院

  常州东吴学校内

第八妇孺救济院

  常州南门外大轮纱厂内

第九妇孺救济院

  常州西门大城槽坊内

第十妇孺救济院

  常州城东贫儿院内

第十一妇孺救济院

  常州小南门外公信布厂内

第十二妇孺救济院

  常州新马路从谦学校内

第十三妇孺救济院

  常州湖塘桥

第十四妇孺救济院

  常州卜弋桥何宗祠内

第十五妇孺救济院

  常州卜弋桥姜宗祠内

第十六妇孺救济院

  常州戚墅堰埝

第十七妇孺救济院

  常州城北敬节堂内

第十八妇孺救济院

  常州公立第一小学内

第十九妇孺救济院

  常州典业公会内

  四、“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大批来常难民无处容身。东郊红十字会在大南门清凉寺内设立战地难民收容所。所内设救济队、总务股、交际股、文书股、会计股、庶务股、招待股等,经费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同年夏,分会又开设临时时疫医院,做好难民防疫工作。战事结束后,难民收容所和时疫医院被取消,完成其历史使命。

 

  总之,在当时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常州分会竭尽所能,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全面开展战地救护和难民救助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曾有人这样评价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说:“于救护,闻警报,早经出发,则部署惟恐不先;赴战地,寻觅伤残,则救护惟恐不勇;葬骸骼,消弭疫疠,则掩埋惟恐不周;设医院,以救伤治病,则救治惟恐不力;于救民,对无辜被难人民,则运以火车,济以轮船;居以留养院;散放衣食,以赈饥寒,组织平粜,嘉惠穷黎;资遣难民,安定社会,种种举措,不一而足。于救伤、救难、救灾,独力是任,誉以救民水火。”方之常州分会,恰如其分。正是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常州分会才能够迅速成长,成为全国红十字分会的楷模。

                         
                       曾被用作伤病救护的武进医院  

[常州] 人道百年——战争洗礼的常州分会

2021-02-18    来源:未知

今年是常州市红十字会正式建会100周年,常州市红十字会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整理百年来常州红会历史资料,合集为《人道百年》。

  众所周知,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没有战争,也就没有红十字事业的在中国的兴起。早在辛亥革命时期,红十字会的卓越工作,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孙中山特别肯定了中国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期间所起的作用,他说:“查民国军兴以来,各战地将士赴义捐躯,伤亡不鲜,均赖红十字会救护、掩埋,善功所及,非特鄂省一役而已,文实德之。” 副总统黎元洪也说:“此次民军起义,东西南各省,均设立分会五十余处,所费不资,其功甚巨。如此热心慈善事业,似不可不特别表彰。揭诸报章,以资提倡。”常州分会自1921年成立以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十六年间,战争频仍,大的战争主要有江浙战争、联奉战争、北伐战争和“一·二八”事变,在这几次战争中,常州分会都提前准备,积极应对,做出了较大贡献,下面分别介绍。

  一、江浙战争  早在“齐卢之战”爆发一年前(1923年12月),常州分会就开始关注江浙时局了。大家意识到“江浙问题,风声日紧,吾常东南两方均为重要之地,无论是否成为事实,本会不能不未雨绸缪。”分会遂在福音医院开会专门商议救护办法,并两次致函总会请求指示。总会复函说:“江浙大局,经两者绅商奔走调停,为弭兵之运动,目前当不至于干戈相见。吾辈办理慈善事业,不偏不倚,亦只得沉机观变,静以待之。”尽管总会没有给出具体意见,但基本认可了常州分会尽早筹备救护的主张。

 

  由于准备充分,1924年9月,第一次江浙战争爆发后,常州分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设立伤兵诊疗办事处。办事处设在武进医院内,同时又在城乡主要区乡(贫儿院、常州会馆)设伤兵诊所9处,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诊治伤兵1000余人次,其中,在第五中学医治伤兵80余人,在武进医院医治50余人。二是设立救济妇孺办事处。办事处设在分会第二任会长龚承祖家中,同时又在学校、工厂、城镇等地,设妇孺救济院52处,以救济丧失抚养与生活能力的妇女婴儿。战争前夕,龚承祖会长、王完白理事就积极与城内各校校长接洽,先后在常州女子职业学校、常州女子师范学校等处设立妇孺收容所。战争爆发后,士兵常骚扰收容所,分会又与驻军长官进行沟通,请求保护。三是开展战地救护工作。分会紧急组织救护队、调查队、输送队、掩埋队,开赴江阴、宜兴、昆山等地,共掩埋死亡士兵200多人。战事结束后,江阴分会还专门来函致谢。而在宜兴方面,由于战事并不十分剧烈,救治伤兵较少。

  以上三件工作中,尤其以伤病救治最为重要。分会专门委托武进医院负责收容伤兵事宜,不惜财力,凡重伤士兵先用X光检查,然后施行手术,当时医院忙碌程度为建院以来所未有。自开战之日起至停战之日止,40多天中,该院共收住院伤兵200余人次,门诊伤兵1000余人次,费用的大部分由分会承担。

  1925年1月,第二次江浙战争爆发。在常州、无锡、苏州的交战中,齐军溃败,退至江阴。为了协助江阴分会,常州分会又在申港、西石桥一带,救治受伤官兵、百姓一百余人,掩埋20余人。同年11月,分会召集会员200余人开会,徐化吾理事长报告说:“去年江浙战事,本会一方救护,一方设法掩埋,纷救护伤兵三四百人,掩埋亡兵二百余人,当时救护分为两处,除武进医院外,又在第一高小等处作为分院,始能容纳。惟枪伤者必用爱克司光线照治,幸武进医院有此器具,始能疗治。每伤兵一人,每日约须七八角费用,然较苏州等处所费尚少,以医生均尽义务之故。掩埋队则掩埋亡兵,备尝困难。至设妇孺救济院,用款尚少。”对于人力财力极为有限的分会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二、联奉战争  1925年11月,孙传芳的部队北上,与山东张宗昌南下的部队交锋于津浦线上,决战于徐淮之间,孙军大胜,北进至山东边境。交战双方死伤甚多,沿线百姓苦不堪言。又值严冬季节,急需赈济。12月初,分会召开职员会议,一面派员赴灾区实地调查,一面筹集善款赈济灾民,除登报募捐外,还请分会职员及会员劝募,以50元为最少数,共捐启100份,募集银元近万元。

 

  12月底,分会理事长徐化吾,偕同会员刘耐齐等人,携带现款,赴宿州散放赈济。这次放赈活动主要沿津浦路展开,自固镇至夹沟,共计一百余里。所到之处“死兵遍野,灾民惨苦,大有目不忍睹之概。”放赈的内容主要包括“放银”和“放衣”两种。其中放银办法是分灾户为“善、与、人、同”四字,“善”字一元,“与”字两元,“人”字三元,“同”字四元。放衣办法是分“上下全”三字,“上”字为棉衣一件,“下”字为棉裤一条,“全”字为棉衣裤一套。此次放赈活动共计放银七千元,棉衣裤一千件。这次放赈共持续了10天,次年1月7日,放赈队全体成员顺利返回常州。

  除了放赈之外,徐化吾理事长鉴于“沿津浦路线,尸体未经深埋,而为野兽所食者,不可胜计。”于是动员分会职员,重新覆以泥土,共筑坟158个。放赈队本来还打算深入到更远一些的地方开展放赈救助,考虑到附近绑匪甚多,携带现款可能被劫,所以没有前往。在沿火车线各地散放,约经十日始竣。

  三、北伐战争  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随着战争的不断推进,外省来常难民逐渐增多。10月,东郊红十字会决定在东门广益第二纱厂、北门临清公馆、城内育婴堂及女子师范学校等5处设难民收容所。1927年3月15日,随着北洋军阀的节节败退,战事逐渐逼近常州,常州分会召集议事员在青果巷赵颂平家开会,筹商救护事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向总会请求医药支援;

  2、报告函请各军事长官,给示保护;

  3、报告函请运输周司令,准予火车免费运送难民;

  4、议决设立救济院十处,经费由各主任承担;

  5、推赵颂平为主任,与武进医院接洽疗治伤兵。

  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常州分会共设立了19个救济院,超出了当时预定的10个。武进医院共接受伤兵数百人,治愈数十人,遣送归队。未治愈者,转送上海医治。

常州分会设立的19处妇孺救济院

 

救济院名称

地      址

第一妇孺救济院

  常州第五中学

第二妇孺救济院

  常州老城隍庙内

第三妇孺救济院

  常州恺乐堂内

第四妇孺救济院

  常州东吴十二校内

第五妇孺救济院

  常州育德女校内

第六妇孺救济院

  常州崇真女校内

第七妇孺救济院

  常州东吴学校内

第八妇孺救济院

  常州南门外大轮纱厂内

第九妇孺救济院

  常州西门大城槽坊内

第十妇孺救济院

  常州城东贫儿院内

第十一妇孺救济院

  常州小南门外公信布厂内

第十二妇孺救济院

  常州新马路从谦学校内

第十三妇孺救济院

  常州湖塘桥

第十四妇孺救济院

  常州卜弋桥何宗祠内

第十五妇孺救济院

  常州卜弋桥姜宗祠内

第十六妇孺救济院

  常州戚墅堰埝

第十七妇孺救济院

  常州城北敬节堂内

第十八妇孺救济院

  常州公立第一小学内

第十九妇孺救济院

  常州典业公会内

  四、“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大批来常难民无处容身。东郊红十字会在大南门清凉寺内设立战地难民收容所。所内设救济队、总务股、交际股、文书股、会计股、庶务股、招待股等,经费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同年夏,分会又开设临时时疫医院,做好难民防疫工作。战事结束后,难民收容所和时疫医院被取消,完成其历史使命。

 

  总之,在当时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常州分会竭尽所能,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全面开展战地救护和难民救助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曾有人这样评价红十字会的战地救护说:“于救护,闻警报,早经出发,则部署惟恐不先;赴战地,寻觅伤残,则救护惟恐不勇;葬骸骼,消弭疫疠,则掩埋惟恐不周;设医院,以救伤治病,则救治惟恐不力;于救民,对无辜被难人民,则运以火车,济以轮船;居以留养院;散放衣食,以赈饥寒,组织平粜,嘉惠穷黎;资遣难民,安定社会,种种举措,不一而足。于救伤、救难、救灾,独力是任,誉以救民水火。”方之常州分会,恰如其分。正是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常州分会才能够迅速成长,成为全国红十字分会的楷模。

                         
                       曾被用作伤病救护的武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