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待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来源:新闻
等 待
——只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每天,我们身边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做着同样一件事,但背后的故事却各不相同,不同的等待,闪烁着同样的人性光辉。
先救人再工作
2013年11月11日,电商大战硝烟弥漫,而镇江志愿者葛飞也正在完成一件生命中的大事,一位年仅6岁的血液病孩子正在等待着他的造血干细胞救命,在中大医院4个小时的采集后,200ml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下午由专人坐飞机送到广州的一家医院。
葛飞原在联通公司工作,因合同到期,正好孩子尚小,就暂时在家,边带孩子边做一些自由度比较高的工作。今年10月,葛飞到人才市场找工作,有家公司与他达成意向,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让他11月去公司上班。葛飞认真地说:“不行啊,时间有冲突。我11月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呢。”对方听后先是惊讶后是感慨敬佩。这位工作人员向葛飞亮明了身份,原来他就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同学就是因为得了白血病,没找到配型相合的志愿者,结果半年前去世了。这位负责人随后马上和葛飞说,12月你直接到公司来上班。
等一下,外国老板想做见证
葛飞捐献完后第二天,11月13日盐城志愿者杨华明也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在近4个小时的捐献后,他的造血干细胞将救助一个年仅3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
杨华明今年25岁,在盐城一家外资企业打工,2年前在献血时报名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今年6月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在高分辨确认和体检合格后,确定在11月份捐献。盐城红十字工作人员为小杨向单位请假时,在外地出差的意大利籍总经理保罗听说了这件事后非常激动,表示他很快回来,要一起见证,在老板回来后,小杨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签署《捐献同意书》,老板也很荣幸地在证明人一栏签上了他的名字。捐髓回到当地,老板再次代表公司出席了欢迎仪式并表达了他们的自豪感。
一等再等终于完成救人愿望
11月19、20日,淮安志愿者刘正好通过2次采集完成了他的救人使命,一位年仅24岁的急性白血病小伙子正等着他的造血干细胞。
刘正好是党校的一位老师,平时教书育人,为人低调。和患者配上型后,顺利地完成高分确认,并在7月份和当地的一位志愿者管蕾同时体检。管雷在9月份已实现捐献,而他依然在焦急地等待,直到11月初,移植医院才发来通知,要在中旬捐献,这时体检时间已超过3个月,在重新体检后终于确定捐献时间,11月14日刘老师在红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住院,在动员4天后采集,第一次采集物计数未达标,第二天又进行3个小时的采集,达到了患者所需要的量,终于完成了捐献,虽然等待和捐献的时间有一点长,但实现愿望的喜悦也更加强烈。
十年等待,不改初衷
2013年11月26日上午,南通志愿者戴世荣将在南京市鼓楼医院血液科采集室捐献他的造血干细胞,他的造血干细胞将救助一个90后的血液病患者。他成为了江苏省分库第339例捐献者。
10年前,2003年7月,南通市首先在医务工作者中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作为检验科的一名医生他责无旁贷地加入了。时间一年一年过去,零星听到有人配型成功捐献的事,但始终也没有轮到自己,渐渐地要淡忘了:这种小概率事件可能很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想到今年7月,接到南通市红十字会通知,有患者与他配型成功了,一开始有点意外,但细想一下也是人生中的缘分,有个同事的夫人(闾老师)在8年前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在那孩子一直很健康、正在准备考大学,他也希望自己能帮助那个和他有缘的孩子。而且巧合的是,他爱人也是个老师,在了解后全力支持戴医生的行动。11月21日,他在爱人的陪同下到南京市鼓楼医院入住,在4天的动员剂注射后,于26日上午正式采集捐献。
2013年11月27日上午,镇江志愿者张映元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一个30多岁的急性血液病患者捐献他的造血干细胞。他成为了江苏省分库第34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小张今年33岁,是一位公务员,在镇江某开发区负责党群部工作,经常参加扶贫救弱活动。2011年他带着单位员工一起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没想到今年就有患者与他配型成功,并且高分全相合,体检也很正常。对方医院一直很着急,希望能尽快地为患者移植。小张已是而立之年,这一年,他一直戒烟戒酒,准备孕育下一代。父母最关心的是捐献是否会影响他的造人计划,经过咨询,捐献后3个月左右就可以准备“造人”。通情达理的父母了解清楚后,都开始全力支持他的救人行动。11月22日,小张在爱人的陪同下来到南京中大医院,愉快地准备捐献,4天动员剂注射,反应也很轻,27日采集当天小张夫妇双方的父母也前来助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