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髓缘—中外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感人至深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来源:新闻
“大爱髓缘—中外骨髓捐受者
相见欢活动”感人至深
9月26日下午,“大爱髓缘—中外骨髓捐受者相见欢”大型公益活动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红十字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中华骨髓库、江苏省红十字会等单位发起。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江苏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唐健、省红十字会会长吴瑞林、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琳娜、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李新平及省新闻单位、苏州市相关领导,中华骨髓库部分分库负责人、相关医疗机构、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与捐献志愿者代表出席了活动。
捐献造血干细胞,习惯地被称为捐献骨髓,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三献”工作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中华骨髓库累计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突破170万人份,实现了3700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向1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造血干细胞120余例。2012年7月,中华骨髓库成功加入世界骨髓库,参与世界范围内的检索和配型,不仅使6000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同胞受益,而且为其他种族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检索和配型成功的机会。
本次活动分为“爱·有缘”、“爱·无悔”、“爱·无量”、“爱·无界”四个篇章,通过骨髓捐受双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白血病患者等待骨髓时悲喜两重天的境遇,讲述骨髓移植对重获新生的意义,赞扬捐髓者的勇气与人道担当,传递人间大爱,激发社会正能量。随着11对跨越地域、种族、国界的骨髓捐受者的一一相聚,他们捐受过程中的真情故事,使现场许多人一次又一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些感人的故事,是对红十字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生命至上、人道奉献、传递爱心的具体体现。下面,摘取其中几个捐受者的故事。
故事一:悲喜交织,志愿捐献者成为受髓康复者
江苏淮安的张先生在2004年加入中华骨髓库,2010年7月与北京一位患者配型成功,9月份在捐献前体检时发现白细胞异常,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命运和张先生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本来要去救人却成了要被人救的病人。在陷入痛苦绝望之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他所在的卫生系统为他募集治疗费用,中华骨髓库很快找到了与他配型相合的志愿者,于次年1月完成移植。活动现场,他和夫人见到了企望多时的为他捐献干细胞的女大学生许铮。捐受者相见,感慨万千,“感谢”和“祝福”成为他们说得最多的词语。
故事二:苏州“重生”男孩圆梦,见到美丽的博士姐姐
三年前,正在读初二的于同学突患白血病。他入舱后,捐献者临时反悔。命悬一线之际,中华骨髓库加急找到了一位与他配型成功的北京姐姐,给予了他“生命的种子”。他的“重生”心愿就是要当面向救命恩人道一声“谢谢!”于同学的这个愿望终于在这次活动中实现了,捐髓姐姐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她叫任志丽,瓜子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美丽、文静而又知性。任志丽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女博士,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第二年,她生了一个健康的宝宝,现在已经1岁了。见面现场,于同学和妈妈与任志丽热情相拥,激动万分。他们还精心准备了礼物。任志丽为于同学带来一个篮球,希望他多多运动,健健康康。于同学则把妈妈亲手绣了多日的十字绣“年年有余”交给了姐姐,希望恩人年年有余,平平安安。
故事三:一根细细的髓线,牵起世界两端的血脉深情
今年13岁的林同学从意大利威尼斯漂洋过海,远道而来,只为与上海大姐姐张颖相见。张颖捐髓期间刚好新婚不久,为了挽救小林的生命,她毅然决定推迟了自己的怀孕计划。小林面对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张颖,一声“谢谢”后泣不成声。她妈妈说自从1985年去意大利后,这是她28年来、也是小林出生以来第一次回到祖国。女儿的“重生”让她万分感谢中华骨髓库,万分感谢捐髓者张颖。她说,这让她们在国外感到了祖国的亲切,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著名主持人孟非也来到在活动现场,他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和加入中华骨髓库。活动中还探讨了目前悔捐现象存在的种种原因,其中就有民众对捐髓的无知与恐惧。我们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普及捐献知识,唤起更多民众的爱心和对骨髓捐赠事业的关注,造福全球华人,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华骨髓库与世界骨髓库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