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业务

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来源:新闻

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

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记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 

  最近,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10月17-19日,新华日报、江苏省电台、中国江苏网、江苏省教育台、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全省近10家媒体来我市集中采访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的先进事迹。

  镇江市是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从2003年始,镇江市红十字会联合共青团镇江市委等单位每年都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志愿者行动”, 10年来,我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体从一个人、一批人到一群人,不断壮大,这一群体用网络向社会传播大爱,用自己的一点点造血干细胞去点燃血液病患者生命希望,目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血样入库达11800余人,成功实现捐献30人,占全省12,他们中,最长者45岁,最小者22岁,有医务工作者、教师、军人、公务员,也有企业工人、自由职业者等。

  2003年,我市首例捐献者戚熙娟成为江苏省女性捐献第一人;2005年,我市首例救助香港患者的捐献者孙磊;2006年,第9例捐献者熊毅雯,创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QQ群”,组建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学校、机关、工厂、街头,发起爱心活动开展宣传;2011年,第23例捐献者马海涛成为江苏省首例涉外捐献者;2012年,个体牙科诊所负责人张晓春为患者许香香募集善款近40万元,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等待了10年在30岁生日当天成为我市第30例捐献者杨立……,他们在许下承诺的那一刻,人性的光芒是如此圣洁温暖!每一位捐献者身上都有爱心故事,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市社会各界,从挽救一个人生命的举动,发展到倡导社会文明行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大爱镇江“精神的一面旗帜。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勇气去挽救别人。

  戚熙娟,镇江捐髓第一人,也是江苏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当她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面对一边是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她的与之相匹配的骨髓;一边是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患罕见的肝糖原累积症需要几十万元治病。当两个身患绝症的人都渴望得到她的帮助时,她作出了让人泪下的抉择:义捐骨髓 当年捐髓时,她特意买了一件红毛衣,“为了给受捐者带来好运”。 10年来,她从柔弱到勇敢,从承诺到奉献,从平凡到伟大,因为她的善举,更多的镇江人加入到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

  费枫宇,江苏武警捐献第一人,江苏捐献者中第一个90后,捐献采集时,他生怕干细胞数量不够,不停地对医生说:“够不够,不够多采点”,朴实的一句话,感到了在场的医生和战友。

  陈俊,80后小伙,1米81的个头,109公斤的体重。他爱吃火锅、爱喝啤酒。来自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却让他主动远离这些爱好,原本开车上班的他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和步行上下班,每天坚持打篮球2个小时。通过控制饮食和坚持锻炼,2周减轻体重8斤,体检复查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实现了捐献。

  张晓春,镇江个体牙科诊所负责人,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造血干细胞,打小不爱运动的他特地开始锻炼,还戒烟戒酒放弃应酬,也牺牲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体检合格后,等待捐献,3个月、5个月过去了,但迟迟没有捐献的消息。他等不及了,上网搜索对方的姓名。还真被他找到了。和他配对成功的是山西临汾中学女教师许香香,今年刚28岁。根据网上的讯息,张晓春以一个普通热心人的名义分别联系了患者的家人和她所在学校,获知尽管当地给予了救助,可骨髓移植手术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患者准备放弃治疗,他迅速为许香香奔走募捐,引发镇江、临汾两市媒体共同关注。镇江市民纷施援手,募集善款近40万元。挚爱真情,希望重生!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帮助和影响千千万万的人。

  每一个捐髓志愿者在许下挽救另一个生命的承诺时,也在挖掘自己生命的意义。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愿意在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将自己的爱延续下去,努力为社会多做点事。于是,镇江骨髓捐献志愿服务队成立了。

  医院血液科病房里有他们的身影,为血液病患者家属开展心理辅导、答疑解难,解答了患者家属提出如何申领重大疾病慈善金手续等问题,大家个个慷慨解囊,不仅为患者们带去了慰问品,还给患者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和无限的希望。

  爱心集市义卖现场有他们的身影,为自闭症儿童义卖募捐,烈日下,志愿者们拿出自己家的物品来到爱心集市开展义卖筹款活动,免费为集市的志愿者提供茶水。

  植树活动现场有他们的身影,志愿者自发筹资买了小树苗,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组织开展募捐活动。

  孤寡老人家里有他们的身影,春节期间,志愿者带自己的孩子参加红十字会开展的孤寡老人大拜年活动。

  残疾儿童家里有他们的身影,2012年2月6日,是我市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捐献志愿者冒着严寒、顶着风雨看望慰问高位截瘫残疾儿童汤雯,为她送去课外书籍和学习机,了解了汤雯生病以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她讲了张海迪阿姨的故事,鼓励汤雯坚强不息,百折不饶,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农民工子弟学校有他们的身影,志愿者们免费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放映电影,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国电信未来信息馆。

  社区、机关、工厂、街头、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现场,初次配型再动员时志愿者家里……有他们的身影。

  在镇江,已经活跃着众多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一样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群体。红十字“黄丝带”志愿服务网络群体、红十字“爱心家园”志愿服务群体、红十字“博爱车队”、“真情车队”、“雷锋车队”志愿服务群体等14支志愿服务群体,一个个熟悉的群体是希望和力量,是爱心的汇聚,大爱镇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2021-11-12    来源:新闻

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

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记镇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 

  最近,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荣获江苏省“三创三先之星”先进典型。

  10月17-19日,新华日报、江苏省电台、中国江苏网、江苏省教育台、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全省近10家媒体来我市集中采访镇江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的先进事迹。

  镇江市是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从2003年始,镇江市红十字会联合共青团镇江市委等单位每年都开展“点燃生命的希望—镇江青年骨髓志愿者行动”, 10年来,我市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体从一个人、一批人到一群人,不断壮大,这一群体用网络向社会传播大爱,用自己的一点点造血干细胞去点燃血液病患者生命希望,目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血样入库达11800余人,成功实现捐献30人,占全省12,他们中,最长者45岁,最小者22岁,有医务工作者、教师、军人、公务员,也有企业工人、自由职业者等。

  2003年,我市首例捐献者戚熙娟成为江苏省女性捐献第一人;2005年,我市首例救助香港患者的捐献者孙磊;2006年,第9例捐献者熊毅雯,创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QQ群”,组建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学校、机关、工厂、街头,发起爱心活动开展宣传;2011年,第23例捐献者马海涛成为江苏省首例涉外捐献者;2012年,个体牙科诊所负责人张晓春为患者许香香募集善款近40万元,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等待了10年在30岁生日当天成为我市第30例捐献者杨立……,他们在许下承诺的那一刻,人性的光芒是如此圣洁温暖!每一位捐献者身上都有爱心故事,他们的精神影响了我市社会各界,从挽救一个人生命的举动,发展到倡导社会文明行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已经成为”大爱镇江“精神的一面旗帜。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勇气去挽救别人。

  戚熙娟,镇江捐髓第一人,也是江苏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当她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面对一边是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需要她的与之相匹配的骨髓;一边是自己年仅5岁的女儿患罕见的肝糖原累积症需要几十万元治病。当两个身患绝症的人都渴望得到她的帮助时,她作出了让人泪下的抉择:义捐骨髓 当年捐髓时,她特意买了一件红毛衣,“为了给受捐者带来好运”。 10年来,她从柔弱到勇敢,从承诺到奉献,从平凡到伟大,因为她的善举,更多的镇江人加入到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

  费枫宇,江苏武警捐献第一人,江苏捐献者中第一个90后,捐献采集时,他生怕干细胞数量不够,不停地对医生说:“够不够,不够多采点”,朴实的一句话,感到了在场的医生和战友。

  陈俊,80后小伙,1米81的个头,109公斤的体重。他爱吃火锅、爱喝啤酒。来自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却让他主动远离这些爱好,原本开车上班的他每天坚持骑自行车和步行上下班,每天坚持打篮球2个小时。通过控制饮食和坚持锻炼,2周减轻体重8斤,体检复查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实现了捐献。

  张晓春,镇江个体牙科诊所负责人,为了提供更为优质的造血干细胞,打小不爱运动的他特地开始锻炼,还戒烟戒酒放弃应酬,也牺牲了许多赚钱的机会。体检合格后,等待捐献,3个月、5个月过去了,但迟迟没有捐献的消息。他等不及了,上网搜索对方的姓名。还真被他找到了。和他配对成功的是山西临汾中学女教师许香香,今年刚28岁。根据网上的讯息,张晓春以一个普通热心人的名义分别联系了患者的家人和她所在学校,获知尽管当地给予了救助,可骨髓移植手术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患者准备放弃治疗,他迅速为许香香奔走募捐,引发镇江、临汾两市媒体共同关注。镇江市民纷施援手,募集善款近40万元。挚爱真情,希望重生!

  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帮助和影响千千万万的人。

  每一个捐髓志愿者在许下挽救另一个生命的承诺时,也在挖掘自己生命的意义。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愿意在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将自己的爱延续下去,努力为社会多做点事。于是,镇江骨髓捐献志愿服务队成立了。

  医院血液科病房里有他们的身影,为血液病患者家属开展心理辅导、答疑解难,解答了患者家属提出如何申领重大疾病慈善金手续等问题,大家个个慷慨解囊,不仅为患者们带去了慰问品,还给患者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和无限的希望。

  爱心集市义卖现场有他们的身影,为自闭症儿童义卖募捐,烈日下,志愿者们拿出自己家的物品来到爱心集市开展义卖筹款活动,免费为集市的志愿者提供茶水。

  植树活动现场有他们的身影,志愿者自发筹资买了小树苗,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组织开展募捐活动。

  孤寡老人家里有他们的身影,春节期间,志愿者带自己的孩子参加红十字会开展的孤寡老人大拜年活动。

  残疾儿童家里有他们的身影,2012年2月6日,是我市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捐献志愿者冒着严寒、顶着风雨看望慰问高位截瘫残疾儿童汤雯,为她送去课外书籍和学习机,了解了汤雯生病以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她讲了张海迪阿姨的故事,鼓励汤雯坚强不息,百折不饶,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农民工子弟学校有他们的身影,志愿者们免费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放映电影,组织孩子们参观中国电信未来信息馆。

  社区、机关、工厂、街头、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现场,初次配型再动员时志愿者家里……有他们的身影。

  在镇江,已经活跃着众多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群体一样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群体。红十字“黄丝带”志愿服务网络群体、红十字“爱心家园”志愿服务群体、红十字“博爱车队”、“真情车队”、“雷锋车队”志愿服务群体等14支志愿服务群体,一个个熟悉的群体是希望和力量,是爱心的汇聚,大爱镇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