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生命救援在江苏上演
发表时间:2021年11月12日来源:新闻
跨国生命救援在江苏上演
---中华骨髓库首例涉外骨髓捐献在江苏
2012年6月26日上午10:00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一份珍贵的骨髓血由江苏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李新平郑重地交给韩方取髓人员,韩方取髓员在中华骨髓库对外联络员宋晔及江苏分库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直接赶往高铁徐州车站,乘坐G113次车,在13:06赶到南京南站后,驱车直奔禄口机场,经过安检后,乘坐14:45的飞机离开南京飞往首尔,确保骨髓在最短的时间内输入到病人体内。一场跨国生命救援行动在江苏上演生死时速。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
白血病,一个可怕的名字,世人眼中的绝症,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诞生后,给白血病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是完成移植必须要有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很少人能在有血缘关系的同胞兄弟姐妹中找到,70以上的患者要在无血缘关系的志愿者寻找。为此,在上世纪80年代,欧美各国开始纷纷建立骨髓捐献者资料库,倡导为素不相识的人捐献可以再生的造血干细胞。2001年,在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红十字总会重启中华骨髓库,中华骨髓库建立后,库容不断扩大,不仅为一个个国内患者提供了救命的造血干细胞,而且与国(境)外骨髓库签订了合作协议,可以相互查询,完成跨境的骨髓捐献,中华骨髓库现在已有近150万入库志愿捐献者,有近3000人成功实现了捐献,其中有98位志愿者为境外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江苏省分库在2002年启动,现已有10万多人报名成为志愿者,为255人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其中有9位志愿者为国境外患者捐献,3例捐往台湾,4例捐往香港、2例捐往韩国。
一诺千金,勇敢选择
2002年11月,江苏分库启动才一个月,很多人还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省卫生厅动员有医学知识的医务工作者率先报名加入资料库,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谭晓洁就在那时报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经过10年的等待,今年3月,中华骨髓库发来通知,她与一位国外患者初配相合,徐州红会的王老师找到谭晓洁,在认真谈话后,她不改初衷,同意捐献。4月份抽取了高分辨血样寄往韩国,5月份结果出来她与患者10个位点全相合,紧接着做体检,在体检合格后,韩方发出了移植的请求。捐献前身为医务工作者的谭晓洁了解到对方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人,骨髓血干细胞移植优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了使患者达到最佳的移植效果,她提出愿意捐献骨髓,红会工作人员与血液科主任告诉她骨髓捐献比较痛苦一些,由她自已选择。在和家人沟通后,她还是勇敢地选择了捐献骨髓。
克服困难,坚持捐献
6月,骨髓捐献的步伐越来越近,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徐州市红十字会、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共同协调为在北京进修的小谭请假,进入准备阶段。6月4日,谭晓洁的父亲突发脑梗塞入住徐医附院,谭晓洁夫妇一边安排好父亲的饮食起居,一边配合做好捐献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因为父亲的生病而犹豫退缩。院长徐开林得知后亲自去探望她的父亲,徐州市红十字会派赈济部部长王永玲和专职干部王海燕在第一时间前去探望,为他们力所能及地安排医疗和生活起居,尽力为小谭解决后顾之忧;好事总是多磨,捐献前一天女儿又发热,小谭还是调整好心情,尽量放松,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捐献。
2012年6月26日早上7:00,小谭在众人的关心和支持下进入了手术室,在全麻下行骨髓采集术,10:30分采集完成,11:00小谭清醒后回病房。她的捐献成为中华骨髓库的首例骨髓血捐献,同时也是在江苏进行的首例涉外捐献采集。
多方协调,生命接力
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在国际上有两种采集方式:一种是直接在髂骨采集骨髓血干细胞,相对比较痛苦;另一种是动员剂注射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在外周血中分离造血干细胞,类似于献成分血。中华骨髓库自成立以来,考虑到非血缘关系志愿者的承受能力,一般都以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为主,还没有捐献骨髓血的先例,骨髓捐献都是直接发生在移植医院内亲缘间的捐献。中华骨髓库主任洪俊岭在得知捐献者的意愿后,要求充分征求专家意见后,制定安全稳妥的采集计划,确保捐献者的安全。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3年被省卫生厅批准为非血缘关系移植和采集医院,已完成了200多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有50多例为骨髓血移植。院长徐开林是一位血液病专家,在得知自己的员工为素不相识的患者捐献骨髓的消息后,非常感动,主动要求承担这次中华骨髓库的首例骨髓捐献任务,从捐献者的生活、医疗各个方面周密部署,组成医疗护理组全力保障小谭的捐献。以前涉外捐献因为考虑到出关的方便,江苏的8位志愿者都在北京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采集,为确保这次捐献骨髓的顺利采集和运输,缩短运输时间,江苏境内的卫生、出入境检疫、海关、机场、边检等有关方面一路绿灯,提供了快速通道,展开了生命大接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出境手续。